第13章 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(1/2)
话说上回除夕宴会之后,李川卸任鄯州大都督,回归长安还任汉王,李犀又命他在尚书省同独孤楷一起做事,惹得李译一阵眼红。一月底,卢千秋听闻徐淑妃一病不起,便到紫兰殿探望,遇到萧浣漪和鄂王李立也在。“太医说了是何原因?”卢千秋问萧浣漪徐淑妃的病情。李立见状乖巧的退出内室,到殿外等候。萧浣漪道:“是陈年旧疾了,只能拖着。”
“那是得好好将养着。”卢千秋叹了口气说道:“辛苦你了。”
萧浣漪摇了摇头,又说:“你可知道前几日汉王府的事情?”
“到没听过。”卢千秋不解地说:“何事?没什么风声啊?”
“裴懿亲自给汉王纳了个侧妃,本来这事倒没什么稀奇,只是那个侧妃是弘农杨氏的长房孙女儿。杨婷大哥之女。”萧浣漪笑道:“你可知,杨氏长房与二房素来不睦,因这事已经撕破脸皮了。我听说这事的时候那杨氏已经入了汉王府。”
卢千秋这下很意外,说:“这事儿可真一点风声都没有啊!”
“如今弘农杨氏一分为二,长房知道陈王原先的许多秘密,想必已经落到汉王手里了。二房无奈,只能站在陈王一方。这两房谁争赢了,以后可就是杨氏的正统啊!”萧浣漪说道。
这个诱惑的确大,只是卢千秋还是不能理解为何杨氏长房要偏帮汉王,毕竟以前的第一个陈王妃是他家的,那只能是后来二房的杨氏,怂恿杨婷之事了,让他们内斗去吧!三月初,早春,卢千秋本在家教导李迪读书,内侍董平安的人来报说是李犀要见她,卢千秋急忙换了衣服进宫,想了一下把李迪也带去了。在紫宸殿见到了正在抵制喝药的李犀。卢千秋微微一笑,接过仕女手中的药碗,亲自喂药,李犀苦着一张脸还是把药喝下去了。卢千秋笑道:“圣上还是像小孩子一样。”
“叩见圣上。”李迪奶声奶气的行礼,惹得李犀也忍俊不禁。卢千秋道:“小迪,跟董内侍去外头玩好吗?”李迪拉着董平安的手,点了点头,又磕了个头,才跟董平安出紫宸殿。
“这孩子你教的很好。”李犀叹了口气说:“可惜啦。母亲身份卑微。”卢千秋笑道:“卑微才好呢,要是您给清源赐一个家世显赫的女子,怕是这辈子我都不能养孩子。说起来还要感谢陈王才是,他不硬塞给清源女子,哪能轮到我养孩子。”
“你净说傻话!那老二也忒不懂事!你也是和清源老老实实就应下了,也不知道回绝!”李犀擦了擦嘴,恨铁不成钢道。
卢千秋把碗一放,说:“圣上可是高看我和清源了,当年陈王权势如日中天,又当着众多人的面,我们哪敢抚他的面子!若是如今陈王又要塞给清源一个女子,我也不敢不接着啊!”
“哼,如日中天?谁告诉你的!”李犀最听不来这种话。卢千秋撇撇嘴道:“可不是吗?我也没说错!您也不是不知道陈王的性格,听说最近陈王脾气大得很,手里常拿一根鞭子抽人,前几日还把陈王世子差点吓病了,满长安都知道!何况我那几年和陈王也是结了梁子的,去岁那杨氏暴毙他不也算在我头上吗!说不定哪一天那鞭子就都抽在我身上了!”
“说起老二我就来气!”李犀嘴里一股药味,卢千秋拿了一颗糖给他说:“圣上,这是小迪闹时我用来哄他的糖果,今日又拿来哄您!”李犀哭笑不得,只能认命的含在嘴里,末了又说:“还挺好吃的!”卢千秋把糖包放在枕头边,说:“我可是偷偷给您了,别让董内侍发现,否则他又要说您啦!”
在紫宸殿待了半个时辰,卢千秋要出宫,李犀看着她带着孩子,感叹道:“看到这孩子,朕才觉得,清源待你不错的。”
卢千秋还没来得及回味这句话,又被李迪兴奋的拉出宫玩。
回到临淄王府清秋阁,卢千秋突然想起那个叫舒心的女人是在生孩子之时去世的,李犀说清源带她不错,难不成是他?
卢千秋不愿强迫自己想下去,只好跟着李迪一起玩,转移注意力。三月底,李犀在紫宸殿办公,时常召李川相陪,直到四月间,李犀召见李川达到十几天之多,竟一次也未召见李译,都是李译主动每日去紫宸殿请安,但逗留不过半个时辰就被李犀以累了请出去。李译满腔怒火,找不到发泄之处。五月,天气已经开始热起来,卢千秋减少了出门的次数,和崔云袖也是减少相见。长安的街道被烈日炙烤得反射出一阵阵波浪,街道上的行人稀少,连店铺都十有九闭。卢千秋想不通才五月为何就这么热,实在是反常。李渠也是下了朝会也不见回来,不知道在做些什么。花园里的花草被晒得恹恹的,卢千秋摇着扇子在阁楼乘凉,李迪穿个小肚兜在床上呼呼大睡,看来是一副美好的景象,但卢千秋内心总是不安。此时的广化坊独孤府,崔云袖也在归去来兮楼摇着团扇哄孩子,见天气炎热,独孤峤仍旧在书房里练字,崔云袖吩咐阿笙给他送一碗冰镇的糖水去。午时已过,崔云袖见独孤娴已经睡熟,自己也躺下小憩。汉王府中,裴懿刚送走侧妃杨氏,裴家的人就来了,裴懿笑道:“这么热的天,歇息下再说吧。”
“回王妃,是老爷的吩咐,让您紧闭家门不要出去。”来人说完就急匆匆的走了。裴懿突然想起早晨送走李川的情形。难道今日要发生什么大事吗?裴懿不敢想下去,她也帮不上什么忙,只能让汉王府紧闭大门,禁止出入。同时的,永嘉坊贺兰府里,拓拔嫣和贺兰熠拿着从云中城寄来的书信,看得津津有味,拓拔嫣道:“看来阙儿和曦儿相处得很好!”贺兰熠也点点头,这他就放心了。如今唐国同北魏往来络绎不绝,比从前不知繁华好了多少倍,贺兰熠也知道自己怕是回不去了,倒是拓拔嫣抱着天真的想法,毕竟孩子也在云中。
大明宫,李川正在喂李犀药,薛盎进殿,一身戎装,跟李犀说:“圣上,十一门全部警戒完毕,只等您的指示。”李犀点点头,让薛盎继续坚守阵地,随即对李川说:“看这天不大太平啊!”李川只是低低的应了声。董平安已经把李犀曾经穿过的铠甲拿了出来,李犀道:“这件铠甲是当年先帝钦赐的,兄弟几个都有,今日,我便把它赐给你,拿去穿上吧!”
李川急忙接过,李犀又道:“今日一切都交给你全权做主!”
“儿子一定不辜负父皇!”李川抱着铠甲,掷地有声的说道。
董平安恭敬的又走进来道:“圣上,陈王和几位大臣求见。”
“告诉他们,朕今日累了,不见。”李犀闭上眼睛说道。这时,李川已经换好了戎装,李犀不动声色,李川也肃穆而立。
董平安勾着身子出了内殿,对站在殿外的李译说:“陈王,圣人喝下药已经睡了。您请回吧。”李译知道自己会被拒之门外,便开口朝着身后的几位大臣道:“大家也看到了,圣人已经被老六挟持!作为臣子和儿子,今日就要清君侧!”那几个陈王派的大臣也跟着吼道:“清君侧!清君侧!”董平安脸色异常难看,那几个大臣有的是领兵在外的大将,有的是肱骨之臣国之栋梁,竟然勾结在一起意图逼宫!说罢,大明宫紫宸殿前殿和周围冲出来一群弓箭手,董平安抹了抹自己额前的汗水,说:“你们这是要干什么?造反吗?”李译义正言辞道:“造反?董内侍未必太瞧得起本王了,本王已经多日未曾见到父皇,这些大臣也是中流砥柱,如今父皇患病,被贼子老六挟持,他才是要逼宫!本王是为了清理门户!”
“二哥,此话何讲啊?”李川着一身铠甲从紫宸殿内出来。有些老臣认得这见铠甲,纷纷开始感叹。李译指着身后的弓箭手,吼道:“乱臣贼子出来了,还不快动手给本王拿下!”
这边阵势一触即发,此刻小内侍阿胥已经和薛盎通气,薛盎领着神策军如黑云压城一般,静悄悄的来到陈王军队的后方。李译还在与李川打嘴仗,眼看万箭齐发,李川就会被射成筛子,神策军已经悄无声息把陈王军队按倒。李译吼了半天不见军队射箭,转过头才惊觉薛盎已经来到他身后。此时,满朝大臣,都已经从宣政殿或是东、西两边的办公楼出来了。中书令裴远在大臣的前方同独孤楷已经交换了眼神。临淄王李渠也是一身戎装,仔细看盔甲上还有血,他走到李川面前,抱拳道:“汉王,青雷、银汉、神武三门的叛军均被拿下!”
“李渠!你!”李译指着李渠就想开骂,被李渠用带血的剑一挡,李译衣袖已经沾染上些许血,他瞬间就闭嘴了。大臣中间一阵骚动,都在讨论,李犀在这时出了大殿。群臣皆跪。
“中书舍人,拟旨。”李犀朝着群臣道。赵晔急忙拿着纸笔冲出人群,小跑到李犀身边,等候李犀开口。李犀目光扫视了一眼群臣,然后慢慢落到了李译身上,李译被摄人的目光一看,立马跪下。李犀开口道:“肇有皇王,司牧黎庶。咸立上嗣,以守宗祧。储副之寄,社稷系以安危。陈王李译,训以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然邪心日生,仁义蔑闻,疏远正人,亲昵群小。酒色倡优之技,昼夜不息。前后愆过,日月兹甚。李译宜废为庶人,朕受命上帝,为人父母,凡在苍生,皆存抚育,况呼家嗣,宁不忠心,一旦至此,深曾惭叹。”李犀说完,赵晔立即写完,然后呈到李犀面前,李犀点头,赵晔急忙拿到门下省,做成明黄的诏书昭告天下。赵晔刚走,李译膝行至李犀脚边,抱住双腿不住的哭喊。李译身后的几位大臣也不住的哭喊是受人蒙蔽,李犀把李译一把推开,指着大臣就开始骂什么不忠不义之徒,直到口干舌燥,才被李川扶进了紫宸殿,随后,李川出来善后,这场闹剧才宣告结束。李犀被这一气,病又加重不少。李译虽已被废为庶人,陈王府中一应皆充入国库,唯有书信之类的全部被交到紫宸殿,李译想藏也没机会。李犀趁着李译的党羽都在,遂一网打尽,抄家流放者不计其数。经此一役,朝中唯有汉王独大,李寻雁失了陈王,便把目光放到了王雨薇身上。李译庶人,在长安流离失所,身边又无亲随,儿子也被押入大牢,等待流放,他瞅准时机,想要杀了李川。不过人微,李川身边已是铜墙铁壁。六月底,陈王逼宫一案已经结束,李川回府,李译躲在暗处,见他身边无人跟从,便把汉王刺伤,此事传入李犀耳朵,庶人李译随即被押入大理寺待审。不过当夜,李译就在大理寺割腕而亡,李犀以七品官员的葬仪下葬他。卢千秋知道,李犀处理完了李译的事,身体已经不堪重负,所以每日都要进宫,但为了以防有心之人传播闲言碎语,都有皇后一同。这一来就到了大暑,天气更加炎热,李寻雁进宫给李犀请安后,没有出宫,却去了王雨薇的拾翠殿。王雨薇的儿子李峯作为李犀最小的儿子,现年七岁,李寻雁想要拥立这个最小的孩子为储君,她先行与王雨薇结盟。郑蝶舞看到李寻雁的踪迹后,在次日卢千秋同皇后到紫宸殿之前,递了消息给她。卢千秋感谢郑蝶舞的消息,却让她不必忧心,王雨薇和李寻雁在汉王面前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,也就不足为惧。永庆三十一年秋,徐淑妃在紫兰殿病逝,生前荣宠不衰,死后也极尽殊荣,陪葬熙陵妃园寝。此后,萧浣漪不用常常进宫请安、侍疾,一门心思好好教导鄂王李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