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(1/2)
话说上回独孤楷被迁蜀郡后,长安的情况不容乐观。胜州还在打仗,陈王李译却开始行动,把矛头首先对准独孤楷。此举惹怒了卢千秋,当卢千秋知道弹劾独孤楷的那位大臣乃是李寻雁的座上宾之时,更是恼怒!除了李杓后,李寻雁毫不掩饰的站到了陈王的战壕里。既然如此卢千秋想了个办法。
长安那边你方唱罢我登场,而到达蜀郡成都之时长安那边已经下了第一场雪。崔云袖再次到达成都百感交集。马车行驶在成都的巷子里,骨碌骨碌声一直在响。独孤楷任职为正七品长史,也是有品级的官员,所以领着崔、郭二人住进了内城,呼吸到成都的空气,崔云袖感到很开心,估摸着长安已经是白雪皑皑了,而成都从不下雪,看起来别有一番景致。
独孤楷是第一次到南方,同郭凤娘都有些不能适应,于是崔云袖担任了照顾他们的人。几年前崔云袖曾经救过的那个人名叫阿曾的也同他们一起来了成都。成都又叫益州、蜀郡、锦官城、蓉城,而崔云袖更喜欢叫它天府之国!住进内城后,崔云袖承担了购置家用的责任,她身着冬装,头戴幕篱出门了。马车慢悠悠的行走在出内城的路上,阿曾在外赶着马。
崔云袖撩起帘子看着这时的成都,和她印象中一点也不同。周围的人家也是慢慢的节奏,阿曾驾着车出了内城,崔云袖看着不远处的一栋红墙建筑,急让阿曾驾车过去,走近后,望着牌匾上大书的“文殊院”三字,崔云袖终于找到熟悉感。
“改日一定带着凤姐姐来。”停了一会儿,崔云袖挥手让走。
独孤楷自来到成都后忙得不可开交,要结识成都本地的官员还要了解成都的概况,所以三日不曾回过独孤家的小院了。崔云袖瞧着府里还有些许东西未置办齐全,拉着郭凤娘就要一同出门。郭凤娘起先还推辞几句,看见崔云袖如此盛情也难免不好拒绝。崔云袖笑着说:“咱们家阿郎虽说是迁来了成都,但家里还是要跟从前一样,舒舒服服的,阿郎才开心不是么?我前日里出门看着外城有个寺庙叫文殊院,听说去那里的人很多,还挺灵验的,我就想着带姐姐过去看一眼。”
郭凤娘也没见过这些架势,跟着崔云袖从文殊院到大慈寺一路走来,东西也置办完毕。两个人快快乐乐的回了小院子。
“方才在文殊院听那些人说有条街叫锦里,也很好看的!”郭凤娘兴奋的对崔云袖说:“改日咱们叫上阿郎一道去。”
独孤楷从外面风尘仆仆的进屋,看郭凤娘与崔云袖二人面色红润,唧唧喳喳兴奋的说着什么,便开口:“在说什么?”
“凤姐姐和我去了一趟文殊院,听那儿的人说有条叫锦里的街道很是出名。”崔云袖便和独孤楷说话边拧了一条帕子给他。独孤楷笑着说:“我听同僚说起过,还曾想带你们去昭烈庙祭拜一次呢!”郭凤娘不解地说:“昭烈庙是坟茔吗?”
“我的好姐姐诶,昭烈庙又叫惠陵,是三国名臣诸葛孔明与刘备的百年之地。”崔云袖笑着跟她解释,又说道:“听说昭烈庙与锦里相邻,改日可以一起都看了。阿郎,你说呢?”独孤楷点点头,道:“不错!等我把手里的事务办完即可。”
郭凤娘去把帕子洗净,拧干然后再回到大厅,见独孤楷与崔云袖兴致勃勃的谈论起成都的奇闻异事来,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说到了前朝年间才罢口。郭凤娘隐藏起自卑与失落,把饭菜张罗好了,才叫两人入席用餐。独孤楷说得脸颊通红,不住的表扬这崔云袖方才脱口而出的李商隐诗句:“他年锦里经祠庙,梁父吟成恨有余。”崔云袖也不好解释,只能低着头,表现出羞涩的样子。独孤楷满脸都是赞赏眼里还有爱意。晚上,独孤楷跟着崔云袖进了西院,被崔云袖一阵推辞,独孤楷拗不过她,只好去了郭凤娘的东院。崔云袖躺在床边上,看着窗户外隐藏在云后的上弦月,叹了口气,她也不容易啊!刚进院子就自动搬到了下院也就是西院,把东边为贵的院子让给了郭凤娘。这才获得独孤楷的赞赏,要不然三人的生活哪里会这么和谐?倡导和谐生活,是崔云袖的理念,希望这样能换取独孤楷的一些尊重与怜惜。这边成都与世无争,仍慢摇摇的过着小桥流水的小日子。而万水千山之外的帝都长安,却笼罩在了一片看不见的阴霾之中,前线胜州的战事已经在收尾阶段,唐国北魏没有一方占到便宜。北魏大将军步六孤阿蒙狼狈的退回云中城,唐国的骁骑大将军和安北都护府将军都驻扎在胜州,确保安全后才会回来。至此,唐国与北魏的战争怕是要告一段落了。可长安却不同。卢千秋头上罩着天青色的幕篱,坐在宝善斋的雅座里,看似悠闲,实则是盯着对面醉春楼里的一个女人。那个女人用手帕拭着泪,在对面跟她说话的是一个中年女子,约莫是她的母亲。
两人说了不一会儿中年女子似乎很生气,手指着女子不住的颤抖,卢千秋冷笑着看着对面这一幕心想,怕是杨婷与陈王李译的勾搭被她的母亲知晓了。可惜,卢千秋不知道陈王妃的具体情况,否则可以大做文章一番。对面的两人好似安静下来,中年女子拉着杨婷的手,走下了楼梯,出了醉春楼。
卢千秋结了账,跟在两人后头。看样子,中年女子是要去十王宅了。果不其然,进了十王宅,杨婷直接进了陈王府角门。
雪积得很厚,卢千秋感觉鞋底有些湿意,不由得动了动脚。
在不远处等了半晌,也不见一个人出来,卢千秋想走的时候,终于见着中年女子单独出来了。有个王府的阿监把中年女子送到角门外,女子唠叨了一通。看来杨婷不愿意离开王府。崔云袖已经离开,卢千秋找不到说话的人,心里头有些苦闷。
茯苓合适的开口:“姑娘,前面就是鄂王府了。”卢千秋表示没什么,来到鄂王府找萧浣漪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。谁知萧浣漪大笑一声道:“我说怎么这几日进宫请安没见陈王妃。”
“说不定她是病了。”卢千秋仔细回想说:“你是没看见她们的样子啊!”
“你放心吧,我进宫时会帮你打听打听的。”萧浣漪笑着说。
卢千秋笑着感谢了萧浣漪,又问了几句近况,说了天气才告别。从鄂王府出来后,雪停了,卢千秋踩着积雪往家里走去。
卢府外头,停着一顶软轿,卢千秋立马就想到了董平安!花厅里,卢昇正和董平安寒暄,见卢千秋回来了,急忙叫住。
“卢姑娘,咱家是来传圣人口谕的。”董平安笑着跟她说。卢千秋礼貌的问好,董平安又道:“圣人这几日老看黄历,给卢姑娘选了一个良辰吉日,今早朝会上已告知临淄王了。”
“劳烦内侍跑一趟了。”卢千秋笑着说:“快坐下暖暖身子。”
“哎哟,姑娘可别折煞老奴了!”董平安推辞了一下,还是被卢昇拉着又待了一会儿,临走时卢千秋抓了金瓜子给他。
宫中的除夕宴会如期举行,卢千秋虽然作为待嫁之人不适合出席,但还是跟着崔茗去了。麟德殿一如往昔的金碧辉煌。
王雨薇晋升为王才人,但恩宠稀薄,每走一步都是在刀尖上。郑蝶舞位分不高仍是宝林,做得就比较远,可她今日却一反常态,流露出小女儿的羞态来。李犀坐在上首,说了一段开场白后终于进入正题,道:“朕虽已近知天命,但前日里,后宫中的郑宝琳找了太医,说是有孕了。实在是大喜之事!”群臣贺喜又是一番觥筹交错,卢千秋还奇怪李犀不过是一个妃子有孕,用得着这么兴奋吗?又想起自永庆十四年开始的两次礼聘,选取良家女子进宫,这么久了,才郑蝶舞一人有孕,这不是喜事是什么?再者李犀已过不惑之年,在有几年就五十了,还生一个孩子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能力上的肯定。
郑蝶舞一瞬间成为人群里的焦点,不远处的王雨薇失了神。卢千秋把目光放到了陈王夫妇那里,今日杨婷仍旧跟着来了。崔茗在卢千秋耳边说:“你看陈王妃的手,瘦成什么了。”
的确,陈王妃的手很干枯,还蜡黄,脸上的脂粉也掩盖不了她死气沉沉的眼睛,陈王李译跟杨婷有数次眉来眼去陈王妃都没有任何的反应。卢千秋正奇怪,按道理来说陈王妃已经知道了呀?难道,陈王妃想接受杨婷进陈王府?不应该啊!
李寻雁趁着席间你来我往,走到陈王和杨婷面前说了些话,卢千秋猜测,只怕李寻雁这个算盘要成真了!原来李寻雁是这个想法,看来她才不管陈王妃的死活,她看中的是杨婷!卢千秋心里存的心思已经是必定让杨婷绝无可能进陈王府。
李犀在首位一阵大笑,又举起酒杯向大家宣布:“看来今日是好事成双啊!方才汉王妃跟朕说,朕要当爷爷了!哈哈!”
李渠急忙看向卢千秋生怕她有什么隔阂,不过卢千秋满心都是怎么算计杨婷,让她进不了陈王府,根本没注意这些人。
崔茗扯了扯卢千秋让她回神,卢千秋才举起酒杯跟上节奏。
裴懿手抚肚子,散发出母性的的光辉,李川也是初为人父。卢千秋这才知道裴懿怀孕了,举着酒杯笑着遥敬她,裴懿手边的酒早就被李川换成了白开水,卢千秋望着两人由衷笑了。李渠提着的心终于放下,卢千秋看李渠的样子很想发笑,调皮的笑着朝着李渠眨了眨眼睛,李渠差点喷出一口酒来。
除夕宴会就在一片欢乐声中结束,可卢千秋觉得快乐都是他们的,而她什么也没有,这样的宴会,没了崔云袖就少了一丝欢乐。回到家,卢千秋拿起笔借着烛光给崔云袖写信。
成都,玉女津岸边,独孤楷带着郭凤娘、崔云袖看着锦江两岸的人燃放烟花,把玉女津照的如同白昼。独孤楷听到旁边的一个女子说:“冬日里的水寒气重,明日我还要去浣花溪浣衣,你可别忘了要来帮我搭把手的!不然我饶不了你。”
独孤楷还想着浣花溪周围的景致,想跟崔云袖说一说,就见崔云袖看着他们三人旁边的一个老者。独孤楷认得此人上前叫道:“杜工部?您也在这儿!”崔云袖震惊的看着独孤楷。
老者手里捧着一壶酒,唱道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!”独孤楷笑道:“果真是杜工部!”崔云袖激动的拉着独孤楷的衣袖道:“杜子美?这真的是杜甫大人?”(此杜甫非彼杜甫,此乃作者一时兴起,看官请勿对号入座)独孤楷笑着点头。郭凤娘不知内情的看着激动的崔云袖。独孤楷这次是认真的问道:“云袖是如何知道杜工部大名的?”崔云袖笑道:“杜工部诗句名闻天下,我虽为闺阁幼稚,也曾听父亲与兄长提起过的。幼时还曾有幸拜读过杜工部文章。”
心里却想开玩笑,杜甫的诗怎么可能没读过!他可是诗史!冬日的锦江边寒风瑟瑟,郭凤娘裹紧了鼠毛大氅,独孤楷看了周围,杜工部大约是独自出行,独孤楷一把将他扶起来。“天色已晚,我先将他送回草堂吧!”独孤楷对旁边两人说。
崔云袖抢先回答:“不碍事儿,我和凤姐姐随阿郎一道去。”
四人行走在前往草堂的路上,崔云袖心想这条路就是千年之后的青羊区草堂路了吧!真正走到草堂的时候,崔云袖有些意外,这个草堂跟那时候看到的根本不是一个样子,这个草堂是名副其实的草堂!而不是后人修葺后清幽秀丽的广厦。
杜工部的夫人杨氏见独孤楷等人来到,急忙出来迎接,崔云袖微笑着看杨氏,心想,原来这就是大诗人的妻子!温婉贤淑。草堂一眼就可以看完,郭凤娘和杨氏问候了几句,崔云袖则是被窗边桌上的文章所吸引。走近一看,是她前所未有的熟悉。崔云袖小声念道: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仗自叹息。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断未绝。”后面就没有写下去了,但崔云袖早就能背出后面的诗句。不知何时,独孤楷已经站到了崔云袖后面,道:“不曾想,杜工部这些年竟过得如斯贫寒呐。”
“哪天找个人来修葺草堂,这么漏雨不是个办法。”崔云袖笑着看独孤楷。独孤楷也笑着点了点头。郭凤娘立在一边,不知他们两人从何处知道草堂漏雨的,今天根本就没下雨。
翌日,郭凤娘帮独孤楷收拾包袱,嘴里说着:“这才过了年不久,怎么就要上外头住了!”独孤楷用帕子抹了一把脸,道:“倒不是什么大事,城郊有条路刚修好,要去查看一下。”
“哦?来这么久还没听过城郊在修路呢?”崔云袖说道。独孤楷手里拿着包袱说:“听说叫万年场!我三日后再回来。”
万年场!崔云袖又震惊了,那地方从前倒是去过一次,因是地铁四号线的终点,不过这个时候怎么也有万年场?独孤家小院的隔壁是成都府衙一个师爷的住宅,崔云袖和郭凤娘刚来的时候就跟那师爷的夫人打过照面了,两家保持良好的关系。崔云袖手里拿了一点从长安带来的贡茶,来到隔壁院子。
和师爷的夫人天南海北的摆龙门阵,害得那夫人还以为崔云袖是成都本地人!崔云袖切入正题问道:“听说万年场那边路已经修好了?”那夫人知道崔云袖从长安来,非富即贵,也存了巴结的心思,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跟崔云袖说道:“那万年场原先只是片烂田坝!有个黑小的土地庙!但是我跟你说嘛,那个土地庙灵验的很!我都去求过的,保证如愿。前年,那个土地庙被大雨冲毁了菩萨没得住处咋个办嘛!结果那边的人就各人凑钱修了个新的庙子!去年庙子修好了,但是没的路过去的嘛,府衙决定出钱修路。你们来之前,路就已经修好咯,但是那个地方之前不叫万年场!是年前的事了,路修好咯那天有家娶亲的喜轿路过,大家就让新媳妇娶个吉利名字,新媳妇就说千年夫妻万年长,后来大家才把那个地方叫万年场!”崔云袖听完才知道万年场是这么来的!便开口:“改日啊,我也去那个灵验的土地庙拜拜。”
过了午时,崔云袖和郭凤娘坐着马车来到了草堂,给杨氏带了两床暖和的被子,又带了几个苦力工修葺草堂的屋顶。杜工部坐在院子里对独孤楷和两个夫人表示感谢,叫道:“宗文、宗武、凤儿快过来拜谢两位夫人。”崔云袖急忙扶起三个比她小一些孩子,郭凤娘笑着打趣凤儿,说和她名字里都有个凤字。杜工部心情大好,把前不久写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拿了出来,大笔一挥,写下后面未完的部分。崔云袖有幸看到这个场面,激动的无法言喻,眼睁睁看着千古名句就此一挥而就,她高兴的念道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”杜工部写完后,拿起旁边的酒一饮而尽,说道:“故人入我梦,明我长相忆。”
崔云袖看他的样子知道,多半又想起了与李太白的那些日子。和郭凤娘告别杨氏后就离开了草堂。回去的路上,崔云袖跟郭凤娘提议,两人一起去武成门接独孤楷,郭凤娘答应。
独孤楷打马而来,望见自家车夫,便停下来说:“阿曾,你们怎么来了?”崔云袖忙说道:“我们是想来先见见阿郎。”
独孤楷一笑置之,弃了马也坐上了马车。崔云袖看着远处明明灭灭的大慈寺,问独孤楷:“阿郎可听过万年场的来历?”
“那日去了才听同僚说起的。真是个美好的传说。”独孤楷笑道:“千年夫妻万年长。”崔云袖和郭凤娘都微笑着看他。
安静了一会儿,崔云袖说:“不知道东都是个什么样子?”
“你们知道成都有个昭觉寺么?”独孤楷问道,崔、郭二人郡摇头,独孤楷才接着说:“洛州也有个昭觉寺。改日带你们去看看,但有些远,也不知道和洛州的昭觉寺有何不同。”
“阿郎说说东都都有哪些地方吧。”崔云袖用手撑着下巴道。
独孤楷回想了一下说:“洛州的牡丹怕是快要开了吧!”崔云袖说了句洛阳牡丹甲天下。郭凤娘点点头,似乎闻到了牡丹的香气。独孤楷说:“白马寺我曾去过,清凉台周围茂盛的柏树郁郁葱葱很是好看。少时和同窗一道去过龙门石窟,在那里待了三日三夜才回来,被母亲一顿胖揍,如今想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。你知道吗,元宵之时满城的宫灯点亮,那真是壮观极了!我曾和凤娘一道流连在昼夜不灭的洛州城里。”
“我曾听千秋说过大运河,她从涿郡来时就是随着大运河先到的洛州,然后才坐马车到长安。”崔云袖满脸都是憧憬。
话题还没有结束,阿曾就在马车外叫道:“阿郎,到家了。”
永庆二十一年,春,长安。临淄王府敲敲打打已经半日,卢千秋盖着盖头由喜娘搀扶着走进了李渠早就安排好的清秋阁里。这里以后就是卢千秋的饮食起居之地了。清秋阁是一栋两层的建筑,飞檐走兽,雕梁榫卯一应俱全。一楼会客,饮食,日常活动,二楼起居、书房,分工明确。可以说李渠是花了心思的,听茯苓说王府里的花草都被重新栽种过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