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(2/2)
一个个都垮了脸色,不由得潸然泪下。
隐隐还能听见啜泣声。
陈读也是,他两眼含泪,跪了下去,一时间殿内殿外的小黄门们都俯伏于地。
他又举起袖子印了印眼下,劝慰道:“陛下,奴婢们还望陛下保重圣体,在场的堂官们也均是社稷重臣,往者不可谏,来者尤可追啊。”
这话只有陈读说合适,所以他便说了,说完,地上的堂官们也趴着,附和劝慰道:“陛下。”
萧术擡起身子,道:“陛下,臣等不能为陛下分忧,是臣等的过错,是两府的过错,是六部的过错,还望陛下珍重圣体。”
皇帝这才松口,挥了手,“卿们,请起吧。”
一行人这才撑着膝盖起来,年龄大点的,起身有点困难,陈读对着小黄门使了使眼色,小黄门忙上前来,陈读扶年龄稍大的王至、小黄门则去将陈廷敬扶起来。二人忙忙道谢。
外面的太监开始点灯了,皇帝在首,其余人在后面坠着,都往外去,直到另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皇帝而来,皇帝站在那里定住。
身后的一行人都朝着那边望去。
为首的是发运副使孟欣。
孟欣完全没料到,会在这面见天颜!他本双手举着承运玉玺的托盘,见着皇帝在前方,忙吩咐了身后的人加快脚步,将玉玺递给禁军后,便迈着步子行到皇帝面前,双手撩开衣袍下摆,屈膝于地,给皇帝嗑了三个头,“微臣拜见吾皇,吾皇圣躬安否?”
皇帝答:“朕躬安。”
陈读忙上去将其扶起。
看得两府六部的人好一阵眼红。
孟欣招了招手,那禁军端着托盘走过来,托盘上面盖了一张玄色锦缎,只隐约看得见个形状,众人心中皆知这是什么,却都表现出一副好奇的样子来。
一个个伸长的脖子去瞧。
小黄门移了多盏灯过来。
照得比白日悬空还亮堂。
孟欣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欢喜,“陛下,请看!”
孟欣一把掀开,他为了邀功,没轻没重,掀那布带起的风险些灭了两根蜡烛,烛火乱荡。
那玉玺圆四寸,上纽交五龙,上一角缺,①以金补之。下书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大字。
孟欣双手献上,让皇帝看得清楚,皇帝将手放了上去,从孟欣那里接过,陈读忙用双手举了灯笼,供皇帝看得清楚。
众臣见皇帝把玩玉玺,又跪了下去,听萧术高呼道:“吾帝德配天地,明并日月。三灵眷佑,承天景命。神功圣化,尧天舜日。帝德广运,圣神文武。”众人也跟着一并高呼。
皇帝将玉玺放回托盘上,摩擦了手指,便转了身,陈读上前去接过托盘,跟着皇帝身后。
大臣们又才扶着膝盖起来。
下一刻就听皇帝提起玉玺,“听说,这玉玺一出世,将蔡家祖坟也冲了,蔡家祖上有损,陈读,一会吩咐下去,从朕的内藏库拿些好东西,连夜送至蔡府,莫寒了朕老臣的心呐。”陈读唱了“诺”。又道:“陛下,奴婢待会便去。”
一行人各怀心思跟在皇帝身后。
——
兵是姚佑的兵。
那站在梯子上的门子话音刚落地,听见“砰”的一声,险些吓着摔了下来。
从梯子上下去,便站在原地不动了,只因他看见,那背后标着大大“仓”字的兵,四五个间错开来,擡着一根一人抱的木头
——是将门撞开的。
门闩碎成了两半,木屑在灯火的照耀下还飘飘扬扬,外面的兵都用手把着刀,一人举了一个火把,将外面照得如日初升一般。
管事放松的笑容还僵在脸上,一时有些无措,但对面的人可不管他,一个兵上前来,大喝道:“此处可是蔡易府上?”
管事眼睛顾溜溜转,他那句“不是,这只是蔡家的粮仓,小人也只是个仓管。”还没说出口,就听那兵“咔”地拔出了刀,威吓道:“老实回话。”
他只好低着头,手抖得厉害,老实回答:“禀兵爷的话,此处正是蔡衙内歇脚之地。”
那兵头子立马半举了手,招呼道,“给我搜,头儿下了命令,今儿不将蔡衙内抓回去,我们就别回去了。”
那管事想上前来拦,那兵头子将刀架在他脖子上,“阻挡者,杀无赦。”
蔡易醉酒睡得正欢不见醒,兵头子使唤人去打水来,管事逮住机会,递了两贯钱,打听道:“官爷,这逮人也需要个理由嘛,我家衙内救济灾民,怎么……会被提举常平司长官派您老带着人来拿?”
那兵头子接了钱,颠了颠,钱是收了,却不是很买他的账,喝道:“长官下的文书,是何缘由,只道是灾棚里死了人。何况,你家衙内……”呵,这人冷笑一声,旁边的兵提了桶水进来,叫,“头儿。”
这人冷笑完便用瓜瓢舀了好几瓢水,全部泼在蔡易的脸上,还骂道:“仗势欺人的狗衙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