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二人不同的法(2/2)
这种论道论到妙处,道友间能互相跟得上思维,真是一种乐趣。
倘若论道之时,对面是个冥顽不灵的榆木脑袋,无论如何阐释,对方都难以领会其中奥义,那可真是让人头疼至极,甚至要被活活蠢死。
“正是如此。”太渊继续说道,“人元清静渐修之法,一步步的工夫做下去,做到极致,方显【无身】。”
“一入手,便把身体丢开只做心上工夫,除非上上资质,直接天元,我辈资质愚钝,只谈身心有所依处,然后“独立不改”,“坐进此道”,得道而守道。”
一时间,两人静默。
风在徐徐吹动,摇曳着树叶。
太渊在回忆着自己的讲述是否有问题,宋之谦在分析着太渊所说的那些对自己有作用。
良久,宋之谦才抬起头来:“太渊道友的法看来对心性要求比较高,而且依贫道推演,道友的法应该还未完善,仍有衍化空间。”
“宋道兄慧眼。贫道的法道友既已知晓,那么宋道兄所谓的炼形之理,贫道可得闻乎?”太渊说道。
宋之谦神色一正,整理好语言。
“人之生也,形与神为表里。神者,形之主。形者,神之舍。形中之精以生气,气以生神。液中生气,气中生液,乃形中之子母也。”
“水化为液,液化为血,血化为津,以阴得阳而生也。若以阴阳失宜,则涕、泪、涎、汗横出,而阴失其生矣。”
“气化为精,精化为珠,珠化为汞,汞化为砂,以阳得阴而成也。若以阴阳失宜,则病、老、死、苦,而阳不得成矣。阴不得阳不生,阳不得阴不成。”
“奉道之士,修阳不修阴,炼己不炼物。以己身受气之初,乃父母真气两停,而即精血为胎胞,寄质在母纯阴之宫。阴中生阴,因形造形……”
太渊微微皱眉,在宋之谦的论述中敏锐地挑出其中的问题,开口道:“形象,属阴,阴者必有其形质。然而,炼形之理、造化之机竟能产生如此之效验,其中缘由,可得闻乎?”
如果人之身如宋之谦所言,仅凭呼吸吐纳便可夺天地造化,那为何古往今来,修道者众,成真者寡?
宋之谦不假思索地回道:“人之成形,历经三百日胎体方完,恰合周天火候。出生之后,又需五千日方能气足,暗藏大衍玄机。五尺五寸为本躯之度,此乃对应五行生成之数。”
“或许有人身形大小不一而参差不齐,然以寸定尺,皆能长短合宜。心之上为九天,心之下为九地。”
“且说一呼一吸之间,天、地、人三才之真气,于十二楼前往来穿梭。如此一往一来,便是一息。昼夜之间,人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息。”
“细分之:一万三千五百呼,所呼出者,乃是自己之元气,从中而发;一万三千五百吸,所吸入者,为天地之正气,自外而入…”
宋之谦侃侃而谈。
“若根源牢固,元气无损,于呼吸之间,便可夺天地之正气…”
”如此,纵者为经,横者为络,皆能尽得舒畅…”
“无论是严寒酷暑,皆不能加害于身;劳苦疲惫,亦不能令人忧虑。如此便可体轻骨健,气爽神清,长久为不老之人…”
太渊听到这番论调,眼中精芒一闪,针对其所言犀利一问。
“苟或根源不固,致使精竭气弱,上则元气已然泄尽,下则本宫无从滋补。”
“如此一来,所吸之天地之气,浩浩荡荡而出,如同八十一丈之长的元气,以九九之数而损。非但不能为己所用,反被天地摄取,又何谈夺天地之正气?”
太渊的话如同一记重锤,直击宋之谦论点的要害,使得这场论道在两人的交锋中,愈发深入,进入妙不可言的境地。
…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