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章 太空的征程(2/2)
“正因如此,我们需要分阶段进行。”
陈风解释道,“第一阶段,我们先发射核心舱和基本生活舱,建立初步的空间站功能。第二阶段,扩展功能。第三阶段,完成全部扩展,形成完整的太空战斗站。”
“首长,估计总重量会达到多少?”
航天运载专家问道。
“全部完成后,预计约500吨。”
陈风回答。
“500吨?”
几位专家倒吸一口冷气,“这需要数十次发射才能完成!”
“正因如此,我们必须同时提升我们的重型运载火箭能力。”
陈风转向另一张设计图,那是一款全新的超重型运载火箭,“这是‘长征九号’改进型,一次可以将100吨货物送入近地轨道。
有了它,建造‘天宫’的难度将大大降低。”
随后的讨论涵盖了从材料科学到生命支持系统、从能源供应到武器系统的方方面面。
“我再强调一下这个项目的战略意义。”
会议接近尾声时,陈风总结道,“‘天宫’不仅是一个军事平台,更是一个技术孵化器。
为了建造它,我们必须突破数百项关键技术,这些技术的溢出效应将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。”
三天后,陈风和太空项目核心团队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视察“长征九号”超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进展。
“首长,这是‘长征九号’的核心发动机——‘烈风-500’。”
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王建国向陈风介绍,“推力达到500吨,是我国目前最强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。”
陈风仔细观察着这个庞然大物。
发动机高约5米,直径接近3米,即使只是其中一个,体积就已经超过了一辆大型卡车。
“材料问题解决了?”
陈风问道。燃烧室必须能够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压力,这是超重型发动机的核心难题之一。
“采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内衬,配合高强度合金外壳。”
王建国回答,“最新的热负荷测试显示,可以连续工作超过600秒而不发生熔损。”
“推进剂呢?”
“液氢液氧组合,但我们改进了存储系统,大大降低了推进剂的蒸发损失。这使火箭可以在发射平台上等待更长时间,提高了任务灵活性。”
随后,陈风参观了火箭整体装配车间。
“长征九号”的一级火箭,直径达到10米,几乎占据了整个巨大的装配厂房。技术人员正在安装推进系统和控制设备。
“这是我见过的最庞大的机器。”
陈风感叹道。
“是的,首长。”
项目总指挥张志强说道,“完全组装后,高度将达到117米,总重超过4000吨。这将是全球仅有的几种能够将100吨以上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的火箭之一。”
“你们不仅在建造一枚火箭,更是在创造一个奇迹。”
陈风由衷地赞叹,“第一次试射计划什么时候?”